人生四千個禮拜

· 心理學

  人活著是為了什麼?人生的長度究竟又有多長呢?我們時常把真正的人生安排在『下週』、『下個月』、『幾年後』。 也就是『等到我退休了』『等到孩子長大了』『等到我功成名就了』之後,認為事情會發生很大的轉變。 但如果平均活到80歲,人生大約4000個禮拜,我們究竟要為了真正期待的人生花多少個禮拜去做綵排呢?讓我們一起來看Oliver Brukeman的『人生四千個禮拜』一起探討應該怎麼度過這段時間吧!

  從過去到現在,隨著工具愈來、愈多愈來愈方便,我們人應該是愈來愈輕鬆。 可是卻發現我們不僅沒有過得更輕鬆,反而變得更加勞碌了,資本社會的興起影響了我們。 試想一下你在職場上本來2小時可以完成的工作,你只花1小時完成,老闆會選擇讓你休息1小時,還是讓你再多做一份工作呢? 不是鼓勵大家接下來就選擇工作上要擺爛,而是要知道如果你有能力可以超額完成任務的話,要把這些能力培養記錄下來。 再來你就有籌碼可以跟老闆談加薪、放假,甚至有更多的跳槽機會,替自己迎來價值的轉變,也多爭取到休息的時間。

  有一段故事是這樣的:一名正在度假的紐約商人,和一名墨西哥漁夫聊天。漁夫說自己一天只工作幾小時,剩下的時間則曬曬太陽,喝喝酒,和朋友玩音樂。 漁夫的時間管理方式嚇到商人,商人主動向漁夫解釋,如果他更努力工作,就能把利潤拿去投資,組成大型船隊,付錢叫別人去捕魚,自己賺進大筆鈔票,接著早早退休。 「那接下來我要做什麼?」漁夫問。「嗯,這個嘛,接下來嗎?」商人回答:「你就可以曬曬太陽,喝喝酒,和朋友玩音樂。」

  從這段故事就可以看到我們社會的縮影,我們都像這名商人一樣,想著現在要努力認真工作,並等待某天過上快樂日子,但也許現在的我們已經可以開始快樂。 因此靜下心來,先思考看看,對你而言,這四千個禮拜裡面,最重要的事情是什麼呢?有什麼事情如果不做,在你離開時你會很後悔? 以我自己為例,如果不多陪伴家人、不維持Podcast、不出國旅遊走走,在離開時我會感到很後悔,所以我不是等到我要退休時才來完成。 而是把握我的空閑時間就陪伴家人,可能會直接碰面或視訊,也把握時間看書整理Podcast,每年都好好把我的休假安排出國時間。 讓我自己活著的每一刻都是為了『當下』就已經很享受了,不是把所有精力花在準備,為了未來的那個某一刻。

  有時候我們太過在意他人、社會的觀感,覺得『人生就應該要xxx、ooo』,所以把時間放在工作賺錢或不斷產生績效。 突然說要改變自己的生活型態,比起賺錢更想要做某件事,可能會讓很多人對你的決定感到詫異。 不過靜下來與自己對話就會發現,他人的聲音並不是那麼重要,你並不是為了他們而活,而且時間一長,除了你以外,也沒其他人在意你是怎麼選擇的人生。 希望閱讀到這邊的你,可以嘗試問自己『人生最重要的是什麼事?』,並從現在就開始一點一點的做,而不是繼續把它放到遙遠的『某一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