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以生氣,但不要越想越氣

· 心理學

  你是一個會越想越生氣,氣到失去控制,吃不下睡不著的人嗎?你常常覺得自己是備受委屈、不被理解、不被尊重的嗎? 讓我們一起透過這本書了解,要怎麼樣做可以阻止自己的失控,以及不再覺得委屈、不被理解跟尊重。

 

生氣的來源常常來自於原有的計劃被打亂,認定『不被尊重』或『不被重視』,不論是對家人朋友還是陌生人。但背後其實隱藏著我們的『感覺』 例如原本打算在結婚紀念日要去高級餐廳慶祝,妻子卻說『我那天和朋友有約了』,於是氣得大叫『隨便你!』 不論妻子的原因是什麼,對先生而言就是自己的計劃被打亂了,在憤怒背後隱藏著寂寞與悲傷,是被妻子拒絕後的失落與挫折。

  俗話說『沒有期待就沒有失望』,這句話確實有他的道理,我們的情緒常常來自於我們對別人的『期望』,認定他應該要oo,可是他沒有,所以才引起情緒。 先思考,你『希望』對方呈現什麼樣貌?以及你是否有『表達』給對方?還是你覺得他『應該』要能理解呢? 如果連我們自己都不清楚自己有什麼樣的期待,又該怎麼期望對方會理解呢? 人與人之間是需要培育與經營的,沒有理所當然,你希望對方怎麼做,只有當你跟對方說清楚時,對方才有機會滿足我們的期望。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領域』,在這個領域中我們可以說我們想說做我們想做的,而引發情緒的一大部分也是認定領域被侵犯了,不論是否真的有被侵犯。 所以區分『領域』是否真的被侵犯,也是一個重要的課題。
例如聽到朋友說「你怎麼連這種事也不知道?」,情緒就上來了,真的很不喜歡自己這麼容易生氣。 把自認「知道這種事是理所當然」的價值觀,硬是加諸到他人身上,可以看出對方確實是侵入了我們的「領域」。 基本上,世間的知識廣博而多元,想了解到何種程度、想優先獲得什麼知識,都是由每個人自己決定。更何況,大家還有各自要背負的問題與原由。 任何人都沒有資格論斷我們「現在需要知道什麼、不用知道什麼」。
但對方若只是在隨意咆哮,不是告訴自己『就算被批評到這種程度,還是得忍氣吞聲』,而是認為「對方是在自己的領域裡任意發言,所以不必理會」。 這樣便可以盡早轉換心情,空出更多餘裕享受其他美好的事物。

  當我們活在『應該』之中,就會想要強迫別人認同自己的『正確』,實際上卻沒有這麼多的是非對錯。 比起要求一切都照著自己的計畫,不如去區分開來,他人與我們終究是不同的個體,因此他人的行為或話語不需要太過在意, 過好自己的日子是更重要的事情,若對方是我們親密對象或重要的人,『表達』讓對方知道也是很重要的事情。 最後請嘗試找出自己的『情緒地雷』一旦面臨會引爆「情緒化」的狀況,就立刻拉下「內心的閘門」。 所謂「拉下內心的閘門」,就是直接無視、放過,將眼前的狀況「刻意」排除在意識之外,繞過這個引爆區,讓它從自己的世界裡消失。 或許有人會覺得「這不就是逃避嗎?」,但是,每個人都有自己要背負的各種問題及原由,不可能在所有的狀況下都能控制情緒。 為了「不被情緒綁架」,要像這樣「努力做現在可以做的事,接受現在還做不到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