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思慢想

· 工具類書,心理學

  你有想過你的大腦是怎麼運作的嗎?你做的每個決策基本上都會經過大腦,有時候我們可以快速的直覺反應,有時候需要仔細思考才能得出結論。 有時候直覺準的驚人,有時候又毫無直覺跟靈感。
到底我們的大腦是怎麼運作的,以及我們該怎麼樣讓自己可以做出更理想的決策呢?
就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丹尼爾・康納曼的『快思慢想』吧!

首先要了解的就是我們大腦的運作分為兩個系統。
系統一是自動化的運作,非常快、不費力氣,即使要費力,也很少,它不受自主控制。
系統二動用到注意力去做費力的心智活動,包括複雜的計算。系統二的運作通常都跟代理人、選擇和專注力的主觀經驗有關。

當我們心情愉悅時,與系統一的連結也會比較強,此時你會覺得自己的直覺異常的準,但同時也要留意我們的系統二比較沒在運作。
系統一好騙、又容易產生偏見,系統二是管理懷疑和不相信的,但是系統二有時候太忙,不忙時也很懶, 所以有證據顯示當人們很累或精力耗盡時,就容易相信空洞、沒有說服力的話,例如人們在累時會相信廣告中的話。

思考一下這個說法:「閔迪克會是一個好領袖嗎?她很聰明又堅強……」。看到這邊你可能已經有答案了,我們很容易太快做決定,萬一後面兩個形容詞是「腐敗」與「殘暴」呢?
你沒有問:「在我對這個人的領導能力下結論之前,有什麼是我應該知道的?」所以下決定之前,先問問自己『下這個決定前,還有什麼是我該設想、該知道的?』

如果又問你『你覺得蘋果的股票怎麼樣?』
你可能想到的會是『我覺得蘋果的手機蠻好用的、蘋果的銷量也很不錯,他的股票應該不錯。』
這是我們系統一常常發生的事情,因為問題太難了,所以我們用比較簡單、常見的問題來替代答案。
記憶是我們所蒐集各種技能的資料庫,當挑戰來臨時,它自動地產生適當的解決方式,從避開步道上的大石頭到避免顧客的破口大罵。
這些技術的習得需要一個規律的環境,適當的練習機會,及快速明確的回饋,馬上知道這個想法和動作是對還是不對。
當這些條件都被滿足後,技術最後就被發展出來,那些立即進入心中的直覺判斷和選擇就大部分是正確的了。
這些都是系統一的工作,表示說它是很快的,自動化出現的。什麼叫做技術精準的表現呢?就是很快速很有效率的處理很大量訊息的能力。
當一個挑戰出現而我們有技術精準的反應可用時,這反應會馬上被喚起,但是假如缺少這樣的技術,怎麼辦呢?例如17×24=?
它需要的是特定的答案,這時,很明顯的,系統二得立刻上場。但是系統一很少會驚慌失措而不做任何反應。
它不受到能量容積的規範,在計算上是可以很揮霍的,所以在找問題的答案時,它會同時找出很多類似問題的答案,比起原來被要求回答的那個問題,這些答案說不定更快進入心中以取代回應。
在這個捷徑的概念裡,捷徑的回答不一定就是比較簡單或是比較簡化──它只是比較容易取得,計算得比較快,比較容易而已。 捷徑的回答不是隨機的,它們通常都很接近正確的答案。不過有的時候,它們也會錯得離譜。

知道自己的思考方式後,並不能保證我們事事正確。
正如同作者所說:『我唯一增加的只有辨認這些情境的能力,像是「這個數字是個錨點……」、「假如重新界定這個問題的框架,決策會不一樣」。
比起看出我自己的錯誤,我在辨識別人的錯誤的能力上,進步了很多。 原則上,阻擋源自系統一的錯誤其實很簡單:了解你正在認知地雷區,慢下來,請系統二來增強你的選擇。 在避免錯誤上,團體做得比個人好,因為團體總是想得比較慢,有權力去要求有秩序的流程。』

看完這本書不會讓你不再犯錯,你可以學會的事情是辨認這些狀況發生,並嘗試放慢後由系統二增強選擇。 以及加入團體,由大家一起思考,但要獨立思考不互相影響,這樣才可以找到真正的平均數跟平均想法,並把正確率提高。

假如你想好好過日子,一直處在警戒的狀態下不一定是好的,也太不實際。一直質疑自己的思考,實在太繁瑣乏味了。 系統二運作太慢、太沒有效率,無法代替系統一來做例行性的決定。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妥協:學習去辨識錯誤可能發生的情境,如果代價很高,便加倍努力避免犯下重大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