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人的筆記

  你知道該如何做筆記、做紀錄嗎?不論是學生為了學業要做筆記跟紀錄。出社會後也時常要做會議記錄或學習成長。
但往往抄了一大堆,後續根本沒在看。或者看完書、聽完演講覺得自己都懂了,可是要分享給別人時,卻不知道該怎麼開始。
到底怎麼做才能真正做好筆記,並對我們自己產生益處呢?
就讓韓國第一位也是最有名的紀錄學家金翼漢所寫的『巨人的筆記』帶我們一起來了解如何做筆記吧。

  筆記是紀錄的根源。基於時間不夠、談話對象說話速度太快等原因,倉促記下來的東西叫作「筆記」。把這些東西拼湊在一起,加以統整的則叫作「紀錄」
而紀錄的重點有三個部分,一個是摘要、一個是分類、一個是隨時隨地的紀錄。

  摘要的概念是把100個重點再重新整理,最後選出5-10個珍貴紀錄。
或嘗試把一個章節、一堂講座、一部電影整理成2-3個關鍵字。
當我們做摘要時,會幫助我們全神貫注,因為要從無數的資訊中篩選,選出真正對我們重要的事情。
不用太擔心是否理解作者真正的想法,專注在與我們有共鳴,對自己有幫助的部分就可以了。

  而分類則是摘要後要做的重點整理,舉個例子來說
如果今天問你說你對Covid-19有什麼想法? 這可能不太好回答。
不過如果換成,你對Covid-19對於勞工、對於中小企業老闆、對於大企業帶來什麼經濟效益和損失?
這個問題應該就變得清晰許多,因為我們重新把問題做分類,找出真正要回答的範圍到哪,不然範圍太大很難進行思考。
因此我們摘要的重點也是如此,如果我們摘要後就把他放在那邊,那等到哪天我們真的要用時,可能會覺得有整理過,但記不得內容了。
如果我們把腦袋進行整理,想像自己的腦中有一座圖書館,把每天記錄到的重點都在睡前花幾分鐘時間分門別類放入他的分類項目。
那當我們之後需要這些相關知識的時候,就可以迅速的從分類中找到了。

  隨時隨地紀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在現在這個網路發達的世界中,我們常常活在網路的海市蜃樓中,看著他人光鮮亮麗的一面,追求著無法到達的完美生活。
不如開始記錄自己的生活,紀錄自己做了什麼、想了什麼,紀錄日常中的小事,可以幫助我們找到生活真正的意義。
哪怕今天什麼事都沒做,也可以記錄今天躺在床上放鬆了一天。

  紀錄永遠都伴隨著摘要跟分類,與其等到都準備好才開始,不如現在就開始嘗試,萬事起頭難,做錯事或挨罵都是很自然的過程。
以長遠的眼光看待人生吧。我們的人生很漫長,別太糾結現在的過失是否會衍生大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