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

· 心理學

『你今天感覺如何?』[很好,謝謝]『你真正的感覺是怎樣?』[你說的感覺到底是什麼意思?] 就像多數人一樣,我們沒有用心思考、看待自己的情緒,也就很難用言語形容,當然不可能描述給別人聽 到底我們在想什麼,以及我們的感覺、情緒是從何而來,就讓蛤蟆做引導,帶我們體驗一場心理學的認知之旅。

人的三種狀態

  1. 兒童自我狀態 → 我們出生時只有幾種非常基本的情緒。幼年時,這些情緒發展成更細膩、複雜的行為模式,這些行為模式成為自我的核心。每當我們碰到不一樣的情形與場景時,就會激發我們的基本行為模式,讓我們自動反應,和小時候一樣去感覺與行動
  2. 父母自我狀態 → 基本上會教育或批評他人。無論是哪一種,都是在言行重複從父母學來的觀念與價值觀,而且想要表現或說給別人知道,讓別人接受你的想法
  3. 成人自我狀態 → 能夠計畫、考慮、決定與行動,我們表現**理性且合理的行為。**處於這個狀態時,我們所有的知識和技能都能立刻派上用場,不會被父母過去的聲音所驅使,或被童年的感覺淹沒。

人生之初的世界觀

『好』代表任何一種美好的特質,『不好』代表任何一種不美好的特質。

  1. 我好,你也好 → 表現出一個人的信念,不是征服聖母峰,這要透過行為與態度不斷地對自己與別人表現出這點,而且也無法保護我們完全避開命運無情的矢石。
  2. 我好,你不好 → 自認為比他人都好,會玩『我逮到你了,你這個壞蛋』『為什麼你總讓我失望?』『你怎麼敢!』的遊戲。處於『批評型的父母』心理狀態。
  3. 我不好,你好 → 認為自己是倒霉鬼,可能會玩『我是倒霉鬼、可憐的我、無論我做什麼都要愛我』的遊戲。處於『悲傷的兒童』心理狀態。
  4. 我不好,你也不好

諮商的過程所引發的一些觀念,可能乍聽之下覺得愚蠢、不合邏輯,甚至讓人害怕。但越是能幫助我們深入自我的概念,往往最可能引發激烈的抗拒。因為這些概念最可能威脅我們的心理平衡。這些觀念最有可能帶我們走向深層的蛻變,而過程往往是痛苦的。當我們仔細檢視自己,看到的不一定都是喜歡的樣子。從現在的你變成你想成為的自己,必然要經歷行為與態度的轉變,這需要付出艱辛的努力、勇氣與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