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討厭的勇氣

· 心理學

你是否想過人生在追求的是什麼?你想獲得幸福嗎?是否覺得世界充滿了矛盾、混沌,以及常常想脫離現在的生活,追尋著更美好的未來呢?在京都,有一名哲學家提倡著『世界無比單純,人人都能幸福』,貌似傳教般的話語,卻蘊含著渾厚的哲學基底,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如何讓世界回歸單純,掌握自己的幸福吧!

這世上真的存在『心理創傷』嗎?在阿德勒學派認為是不存在的,同樣的一段經歷,每個人會有不同的看法,因為這不是一個客觀的世界,我們是居住在各自賦予其意義的主觀世界,我們每個人看到的都是不同的。正因如此,執著於『過去經歷』,現實也不會有所改變。如同書中哲學家所說,他的身高只有155,原本認為是很自卑,卻因朋友說了一句『你有的是讓人放鬆、無拘無束的能力』,因為這句話讓哲學家想通了,到底過去的經歷或身高矮小是優點缺點,全交給主觀意識來決定。因此你可以決定自己過去的經歷有什麼樣的意義、以及什麼樣的價值。

我們之所以常常苦惱、不快樂、感受不到幸福,在阿德勒看來,人類的煩惱全都是來自於『人際關係』,如果宇宙中只有一個人,完全沒有其他人存在,所有煩惱應該也會跟著消失。只要還有他人存在,就有人際關係,而在意他人的眼光和對自己的評價,就會尋求他人認同,為滿足他人的期待而活,將自己人生託付給他人,是對自己、對身邊的人不誠實的生活方式。如果你無法不在意他人的評價、無法不害怕被人討厭,也不想付出可能得不到認同的代價,就無法貫徹自己的生活方式;也就是,得不到自由。

我們都在追求一種**「可以安身」的歸屬感**,可是阿德勒心理學認為,所謂的歸屬感並不是待在那裡就能得到,必須自己主動積極參與共同體才能獲得。正面迎接「人生的任務」,也就是不逃避愛、工作和交友這些人際關係任務,自己主動向前。如果你自認為是「世界的中心」,一定從來沒想過要積極參與共同體吧?因為你會認為其他人都必須「要為我做些什麼」,根本不必自己採取行動。你和我都不是世界的中心。我們必須主動站起來,向人際關係的任務跨出那一步。不要想著「這個人會給我什麼?」而是「我可以給這個人什麼?」這就是參與共同體。

以坦然接受自己,也就是「接納自我」,才能不怕背叛、「信任他人」。接著,因為對別人有貢獻,感受到「我對某人有用處」,於是全盤接受這樣的自己,做到「接納自我」。

這就是被討厭的勇氣,也是阿德勒學派的最終解釋,人圍繞著『接納自我、信任他人、貢獻他人』這三個主題不斷循環加強,並把該屬於他人的課題交給他人,不去介入他人的課題。關於自己的人生,你所能做的只有「選擇一條自認為最好的路」。另一方面,別人要對你的選擇做出什麼樣的評論,這是別人的課題,你是無法干涉的。讓我們一起做出決定,從現在這刻起,你就可以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