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平等的樣貌

· 社會學

現今的新加坡、台灣,看似非常的繁華成功,但在這背後又有多少的社會底層正遭受不平等的待遇呢? 到底社會政策對我們的生活有什麼樣的影響,以及他又是如何塑造出階級落差的? 讓我邀請你一起來了解,繁榮背後社會制度不平等的樣貌。

 

在社會底層的人會面臨到幾個不同的問題

  1. 『時間』
     收入較低也代表要花更多時間和精力執行某些任務,例如現金不足,無法一次購買太多食物,所以要上市場更多趟。 或是由於曾經拖欠帳款,不能等到月底才繳費,必須定期到郵局替現金卡儲值,用來預付水電費。 他們也可能得出門繳納帳單,而收入較高的人可以從網路銀行或預先設定的銀行帳戶扣款,就不用多跑這一趟。 另外,還要安排時間與社工或老師見面。
  2. 『待遇』 
    不同分流程度的學生在公民參與和民主權利方面接收到不平等的觀念: 把分流程度較高的學生培養為公務員,程度較低的學生則被訓練成聽話的公民。 並塑造有些學校「較好」、有些「較差」,更糟的是,有些學生高人一等、有些則不如人。
  3. 『政策』
     政策將公民標記為具有不同角色、責任和權利的人,其內容取決於此人隸屬的社會類別和每天的所作所為。 重點是必須執行異性戀的常態行為:結婚、持續就業、擁有符合社會經濟狀況的子女數量、與父母或子女相互依賴。 若有任何一點不符常規,就要在福利與社會保障方面付出代價。

 

但若站在中產階級的角度思考的卻完全不同了,他們認為多新加坡成年人都經歷過類似的情況,現在都成為中產階級。許多與我同齡的人正是在這種「不利的」環境下成長。如果我能克服困難,他們為什麼不能?

 

因此到底我們應該秉持什麼樣的角度看待社會、政策,以及生活在底層社會的人呢?
也許我們該開始嘗試對生活中的人事物多留意,看看他們過什麼樣的生活,以及我們有什麼樣的資源,甚至有什麼樣的方式可以援助他們。
當人口都老化後,我們能依賴的不只自己的孩子,還包含了別人的孩子。 當我們對他人友善,就有機會創造出一個更平等更友善的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