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洞察力

· 心理學,工具類書

  你了解自己嗎?你具備有洞察力嗎?我們常聽到洞察力這個詞彙,甚至會責難別人的洞察力不足,但『洞察力』的定義是什麼呢?
本書作者給出了他的定義:清晰認識自己的能力,也就是了解自己是誰、別人眼中的我們,以及如何融入我們所處的世界。
 我們往往自以為比客觀的評量更為聰明、更風趣、更苗條、更好看、更有社交技巧、更有運動天分、學習更優秀、開車技術更好,科學家稱此為「優於平均效應」。
也因此要如何的客觀評量自己、了解自己就變得相當重要,因此要介紹七個方式讓我們可以更完整的認識自己。

自我認識的七個方式

  1. 對自我價值觀的覺察
    價值觀決定自己想要成為什麼樣子的人,也能提供評估自己行為的標準。
  2. 對自我熱忱的覺察
    熱忱是要明白自己真正熱愛的事情是什麼。 接下來三十年我能一直做同樣的工作嗎?
    盡可能列出喜歡做的事情,並將之排列組合,以找出適合自己的模式。
    聆聽內心的聲音就會發現:「我不會真正感到開心,除非是為自己工作。」
  3. 志向的覺察
    志向是持續的,它永遠無法完全實現,我們每天醒來都能再次被它激勵。 
    自問一個更為核心的問題:自己對人生到底有什麼期望?
    Ex:盡量和所愛的人一起感受這個世界。 Note:只有不斷執行,沒有所謂的終點。 
    因此要問的不是:「我要成就什麼?」更好的問題是:「我對人生真正的期望是什麼?」
    目標可能會讓人在達標後感覺失去勁頭、感到失望,但是志向則絕對不會全部實現。
  4. 對自己與環境適合度的覺察
    適合自己的環境,能使人開心與投入工作,做起事來更事半功倍。
  5. 對自己行為模式的覺察
    意識到自己的行為模式,特別是打敗自己的模式,將有助於自我改變。
    察覺自己的行為模式,這樣就得以在事發時看出端倪,然後做出不同於以往,而且是更好的抉擇,並觀察這樣改變做法的結果是否會更好。
  6. 自我反應的覺察
    人們在各種情境下,在思想、情感和行為上會產生不同的反應。
  7. 自我影響力的覺察
    每個人的行為都會有意或無意地對他人造成影響。

 

  要做到以上的自我覺察,在一開始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為在我們的習慣中並沒有這樣的行為。 因此可以做『正念』練習,當我們在正念的情況下,更可以去跟自我進行深度對談。 有許多人許多書都提過正念、冥想,並把他說明的很複雜,我自己一開始想練習這件事情的時候也為此有不少困擾。 而本書也給出了簡易的定義,正念的本質就是用全新的方式看自己和這個世界。 以旅行為例,當人置身陌生環境時,往往會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和周遭世界的新事物,像是看見的事物、聽到的聲音,以及人。 也就是說重新把注意力拉回自己跟周遭,你會開始發現明明在做的事情沒有改變,卻有完全不同的感受。

每天晚上花五分鐘,以正念問自己:今天有什麼事情進行得很順利?
什麼事情進行得不順?我今天學到什麼,明天如何能變得更聰明?
你挖掘的答案未必得是能夠改變生活的重大決定,因為即便是當時看似無足輕重的自我認知,也能讓你成為更好的自己。
每天若能稍微多一點正念和自我覺察力,這些累積下來的自我認知效應就會非常驚人。